澳大利亚水库限号(澳大利亚水库分布特点及原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澳大利亚水库限号(澳大利亚水库分布特点及原因),以及澳大利亚最大水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日本、巴西、美国、印度、俄罗斯、德国、埃及、澳大利亚八个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河流水文、植被、气候
日本气候
日本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北海道与本州的高原地带属亚寒带,本土地区属温带,而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为六个气候区,分别是 北海道气候 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响,降雨量较日本其他地方为少。夏季短暂且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 日本海侧气候 范围为本州岛西部海岸地区。冬季受西伯利亚高气压所控制,吹西北风。同时由于暖流对马海流在冬季通过日本海而带来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较少,有时因焚风而会出现异常高温。 中央高地气候 典型的内陆性气候。冬寒夏凉。冬季与夏季及昼夜之间温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侧气候 包括了本州东海岸、南四国和九州大部分地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梅雨强台风多。冬季则降雪较少。 濑户内海式气候 包括了山阳地方、北四国、近畿与九州局部地区。这里天气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时遭受旱灾之苦。 南西诸岛气候 范围为琉球群岛。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风吹袭。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7月(冲绳、奄美为5、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陆或接近日本的台风。日本有记载的最高温度纪录是40.9度,于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县熊谷市和岐阜县多治见市测得;有记载的最低温度纪录是-41度,于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测得。地形、地势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为此,日本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库,用于防洪。河水广泛用于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水力发电。
海岸线和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近年,导致海水升温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对日本产生影响,主要是梅雨持续时间延长,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地貌地质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于平原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种植农作物,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近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新舄县中越地震都是里氏6级以上的强震,受到世界各国关注。日本的温泉很多,并且已经发展成为旅游景点。 由于日本的岛屿呈北东向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因此有许多种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大部分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的九州岛、四国、琉球群岛有副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的岛屿夏天温暖,冬天则十分漫长、寒冷,还时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区则冬天比较干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湿。
经纬度坐标南纬 15°45', 西经 47°57' ,所处时区 UTC/GMT -3 小时 (西三区) ,和北京时差比中国北京时间晚11 个小时。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为亚马逊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其中亚马逊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有亚马逊、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亚马逊河全长6751公里,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经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圣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长2900公里,流经干旱的东北部,是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 其中,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圣保罗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8度,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度。 自然资源铁矿砂储量650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矿砂品位极高,多数在60%以上。铀矿、铝矾土和锰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森林覆盖率52.2%,是有名的红木之国。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居世界前列。海岸线7400公里。渔业资源丰富。咖啡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香蕉产量居世界首位。甘蔗、柑桔产量首世界之首。桔汁的出口产量占国际市场的85%。木薯的产量居世界之首。可可、大豆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玉米产量居世界第三位。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黄石国家公园大稜镜温泉:全球首个国家公园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位于西半球,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其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海岸线22,680公里。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西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1]全国最低点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点为麦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气候
美国几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地跨寒、温、热三带,本土处于温带),在主要农业地带少有严重的干旱发生、洪水泛滥也并不常见,并且有着温和而又能取得足够降雨量的气温。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极气流,每年从太平洋带来了大规模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在通过内华达山脉、洛矶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夹带了大量水分,当这些气压到达中部大平原时便能进行重组,导致主要的气团相遇而带来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时这些暴雨可能与其他的低气压会合,继续前往东海岸和大西洋,并会演变为更激烈的东北风暴(Nor'easter),在美国东北的中大西洋区域和新英格兰形成广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广阔无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许多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转变现象。
水系
从芝加哥约翰·汉考克中心俯瞰密歇根湖
从总体上可分为三大水系凡位于落基山以东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称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长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称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东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属冰川湖,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称,其中密歇根湖属美国,其余4湖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苏必利尔湖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积在世界湖泊中仅次于里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汇入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297万多平方公里。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强,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52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7653公里。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 ①主要山脉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 ②两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 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包括乌拉尔区)、大部分城市和首都莫斯科均在欧洲部分。西部几乎全属东欧平原,向东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平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耸立着达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从西到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加强,冬季严寒漫长;北冰洋沿岸属苔原气候(寒带气候),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气候。从北到南依次为极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带和半荒漠带。大河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
河流和湖泊
①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全长3685千米。(俄罗斯的母亲河,五海通航) ②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毕河、叶尼塞河(水流最湍急)、勒拿河(全国最长)。 ③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淡水湖)和里海。
自然资源
俄罗斯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 ①森林和水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煤(库兹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库油田)、天然气、铁(库尔斯克)、锰、铜、铅、锌等。石油探明储量82亿吨(2009年数据),占世界探明储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森林覆盖面积8. 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发电量为1310亿千瓦/小时。核电占俄电力的10%。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 埃及地图
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领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岛这一小部分领土在亚洲。在行政上,划分为8个经济区,每区包括一个或几个省,全国共有26个省。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古埃及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无甚大山,沙漠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6%。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6670余千米。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一般把埃及分为4个地区——尼罗河流域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地区。开罗以南是宽约3~16千米的尼罗河绿色长廊,一般称为上埃及。开罗以北称为下埃及。亚历山大和塞得港之间是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面积约2万~4万平方千米。过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肥沃的冲积物。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地区,埃及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尼罗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亚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约占埃及面积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洼地,以盖塔拉洼地面积最大。有地下水的洼地形成绿洲。 尼罗河以东的东部沙漠,亦称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红海之滨,地势由东向西倾斜,红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面积居世界第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约相当于五分之四个中国。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组成。澳四面临海,东南隔塔斯曼海与新西兰为邻,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峡与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相望。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占大洋洲的绝大部分。海岸线长36735公里。虽四面环水,沙漠和半沙漠却占全国面积的70%。在东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海岸线长达37521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岖的多石地带、浩瀚的沙漠和葱郁的平顶山峦,东部有连绵的高原,全国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拨2230米,在靠海处是狭窄的海滩缓坡,缓斜向西,渐成平原。沿海地区到处是宽阔的 澳大利亚大堡礁
沙滩和葱翠的草木,那里的地形千姿百态在悉尼市西面有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脉高大、优美而历经侵蚀的火山颈,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达令河是澳大利亚最长的两条河流。这两个河流系统形成墨累-达令盆地,面积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陆总面积的14%。最长河流墨尔本河长3490里。艾尔湖是靠近大陆中心一个极大的盐湖,面积超过9000平方公里,但长期呈干涸状态。 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国土,约70%,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由于降雨量很小,大陆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实际上被沙漠覆盖。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中部洼地及西部高原均为气候干燥的沙漠, 中部的艾尔湖是澳大利亚的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5米。能作畜牧及耕种的土地只有26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适于居住与耕种。这里丘陵起伏,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个沿海地带形成一条环绕大陆的“绿带”,正是这条“绿带”养育了这个国家。
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原因
澳大利亚东部有一山脉叫做大分水岭,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以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自约克角半岛至维多利亚州,绵延约3000千米,宽约160千米~320千米。这绵长的大山系像一座天然屏障,挡住了太平洋吹来的暖湿空气,使山地东西两坡的降水量差别很大,生长的植物也迥然不同。从东部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在大分水岭的东侧降下丰富的地形雨。在大分水岭的西侧,气流下沉,降雨稀少。而墨累——达令盆地正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因此,较为干旱。为此,澳大利亚政府不惜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在雪河及其支流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经隧洞或明渠。将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盆地。这就是澳大利亚文明世界的雪河调水工程。
澳大利亚主要的河流有哪些?
澳大利亚主要的河流有墨累河和达令河。
这两个河流系统形成墨累·达令盆地,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陆总面积的14%。最长河流墨累河(MurrayRiver)长3490里。艾尔湖是靠近大陆中心一个极大的盐湖,面积超过9000k㎡,但长期呈干涸状态。
1、墨累河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长、也是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大分水岭,注入印度洋的大澳大利亚湾,是2589千米,如以达令河为源,全长 3 719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它的主要支流有达令河、默伦比奇河等。河流流量不大,季节涨落变化较大,每逢冬季涨水时,从河口上溯300千米河段可通船只;干季水浅,河口沙洲阻碍航行。上游干流通航起点为奥尔伯里。
2、达令河
达令河是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系中的最长河流,由源出大分水岭(东高地)的几条溪流汇成,靠近新南威尔士-昆士兰边界,离东海岸不远,向西南流经新威尔士州,于温特渥(Wentworth, 在维多利亚边界上)汇入墨瑞(Murray)河,全长2739公里(1702哩),离南澳大利亚州墨瑞河口150哩。
延伸
由于气候炎热干旱,澳大利亚大陆水网稀疏,无流区面积大,河流流程短,季节性河流较多。大陆上共有240多条大小河流,分属于以下三大水系
①沿岸河流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和北部海岸。东部河流都源出大分水岭东坡,由于降雨丰富,水量较大,但源短流急。北部河流水量也较大,主要有流入帝汶海的维多利亚河、奥德河、戴利河,流入卡奔塔利亚湾的弗林德斯河等。南部主要河流有亚拉河。大澳大利亚湾沿岸没有河流。西部海岸大都是季节性河流。
②墨累河-达令河水系这是大陆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约106万平方千米。这一水系流经人口集中的大陆东南部平原地区,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③内流水系广大内陆雨量少,蒸发强烈,河水流不到海洋便注入盐湖或没入沙漠。最大的内流河为流入艾尔湖的迪亚曼蒂纳河,它在昆士兰州西南部形成纵横交错的季节河。西部高原也有若干内流小水系。
求求了!高中地理问题!
1.经纬度计算
①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② 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
③ 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④ 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
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 (n-1)d≤⊿h<(n+1)d
(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d表示等高距 )。
4.流域面积的计算
? 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
? 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
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
? 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 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 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
? 日期界线有两条
① 时间界线
即地方时0时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
② 空间界线:
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
③ 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
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 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① 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
② 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
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 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地面对应点大。
延伸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
① 纬度低(可以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
② 天气稳定,大气能见度高;
③ 交通便利(铁路或海运);
④ 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
⑤ 从安全性来讲,以设在远离工业中心、居民稀少的地区为宜。
例1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条件是哪些?我国即将在海南文昌建立新的卫星发射中心,其优势条件又是哪些?
① 酒泉发射基地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绿洲之中,靠近兰新铁路,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干燥少雨,大气能见度高,适于发射的天数多。
②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纬度低,有良好的海上运输条件,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可以避开地面人口稠密地区,安全性好。
例2试分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场的有利条件?
① 当地人烟稀少;
② 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空气能见度高;
③ 地形平坦开阔。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A. 概念
①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锐角);
②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B. 日影朝向与太阳光线方向(太阳方位)相反,影长与太阳高度呈反比,
影长=h×ctga(h为物体高度,a为太阳高度)。
C. 太阳方位问题
① 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位;
② 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位。
③ 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位于天顶。
D. 日出方位问题
① 春秋分日,各地均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② 3.21-9.23,各地均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③ 9.23-次年3.21,各地均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④ 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终日不落;
⑤ 出现极夜的地区,太阳终日不出。
E. 几个度数间关系
① 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
② 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
③ 晨昏线与某纬线圈相切的纬度
=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
=90°-直射点的纬度
④ 直射点的纬度
=晨(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高中地理问答题汇总)昏圈与地轴的夹角
=极点(出现极昼)的太阳高度
=1/2×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
F.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主要有
纬度(太阳高度)、气候(影响日照时数)、地势高低。
G.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
大兴安岭-兰州-昆明一线以西以北丰富。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H. 空间分布
① 太阳高度的分布
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
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
②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
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a. 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b.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赤道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I. 太阳辐射的应用
① 为了充分采光,一般民居门窗向阳敞开,北温带朝南,南温带朝北。街道布局为了使所有房屋获得充分光照,一般
与子午线呈30-60度夹角。
② 喜光植物一般多分布于阳坡,喜阴植物多分布于阴坡或林荫之下。树木向阳一面一般枝叶茂盛,生长快,年轮较宽。 ③ 阳坡一般温度高,相同自然带(包括雪线)一般要比阴坡高。在我国华北地区,阴坡(北坡)因温度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植物生长条件反而比阳坡要好。
④ 阳光能透射的最大水深是200米。大陆架浅海阳光集中,多大陆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光合作用旺盛,渔业资源丰富。
⑤ 多数农作物(如棉花、瓜果)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故干旱半干旱地区如能解决灌溉水源问题,就能获得优质高产。 ⑥ 农业生产把不同作物高低搭配,以及套种、间作等,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条件。
⑦ 汽车尾气在强烈阳光照射下,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
8.昼夜长短计算
①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
② 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
③ 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
④ 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
⑤ 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
⑥ 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⑦ 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⑧ 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
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 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② 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
③ 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
④ 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
①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② 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
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系列(二)地质地形专题
?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
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 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例1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例2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例3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冰川作用
金字塔多年来不断遭受着破坏,遭破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风化与风蚀作用
类比长城西段多年来不断遭受着破坏,自然原因主要是风化与风蚀作用
例4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落基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 -----( 易与落基山混淆 )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
例5地貌倒置的产生
①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 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称为山岭。
例6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原因
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
例7东南亚(马来西亚)多火山地震,原因
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
? 七大洲地形地势特点:
亚 洲: ①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 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 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人为原因 ④ 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 开凿隧道问题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
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 地质构造应用
① 背斜
a. 储油、气构造
(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地下水在底部)
b. 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
c. 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② 向斜
a. 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b. 水库坝址选择点。
③ 有色金属内生矿床(岩浆岩)
? 板块边界
①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
――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
----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②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例根据板块理论分析,红海的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是
位于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 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成因
① 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
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② 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③ 生物条件: 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
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系列(三)能源专题
? 我国能源利用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A. 存在的问题
① 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
② 人均能源消耗量低,能量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
③ 能源消费构成不尽合理,
④ 广大农村仍大量用木材和秸杆等作为燃料。
B. 我国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
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例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① 排出SO2等有害气体,形成酸雨、酸雾;
② 排放大量CO2气体,使温室效加强,全球变暖;
③ 产生废渣,污染环境;
④ 废弃物污染水源。
例2以薪柴(秸秆)为主的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
① 破坏植被(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结构)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② 秸杆不能还田,减少耕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
③ 使畜饲料减少,不利于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
①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
② 大力建设薪炭林;
③ 提高能源利用率。
?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
① 常规能源分布少;
② 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篇二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汇总_1_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目前文综试题中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包括多选题的变形——组合型选择题),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1/4,所以普遍认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比较容易。这种说法虽然说有一定道理,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要的不是分数,而是通过分数得到的一个排位,所以没有学过某一学科或知识上漏洞百出的人虽然也能猜得一定分数,但分数决不会太高,排位也一定不会太靠前。也就是说要想高考取得成功,选择题得分必须要高,而选择题(单选题)要想得高分、得满分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命题规律
1. 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项和题干的关系一致。
2. 干扰项有效,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
3. 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
4. 正确选项分布均匀。
应试技巧
一、选择题的解答
(一)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1. 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 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例1 读表1,据此回答(1)~(3)题。
表1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 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 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 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 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 ③以水田农业为主D. 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1)B (2)C (3)A
【技巧点拨】 (2)(3)小题题干均有关键性指导语“正确的是”,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答案。
2. 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例2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 )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D.东北方向
【答案】D
【技巧点拨】 根据题干附加的明确解题条件“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避开的朝向”加以解读,北极地区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故应该避开东北方向。
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例3发射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线速度密切相关,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拜科努尔(北纬46°) B.肯尼迪(北纬28°) C. 酒泉(北纬40°) D. 库鲁(北纬5°)
【答案】 D
【技巧点拨】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故纬度越低,越有利于发射。多重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
例4下列产业中,既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是 ( )
A. 食品工业 B. 纺织工业 C. 煤炭工业 D. 石油化学工业
【答案】 D
【技巧点拨】 题干有两个条件即“既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选项必须符合这两个条件。 限制(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都是解题的限制条件,要特别注意。
例5 6月22日,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未达到最大值的是( )
A. 北京B. 新加坡 C. 悉尼 D. 莫斯科
【答案】 C
【技巧点拨】 题干有两个数量方面的限定即“6月22日、最大值”。
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转换视角思维要灵活。
例6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自北向南移动的时期是 ( )
A. 尼罗河正值一年中水量剧增的时期 B. 南极大陆全部处于极夜的时期
C. 各地地中海气候区正处于少雨的时期 D. 北印度洋洋流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答案】 D
【技巧点拨】 同一事实是“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并自北向南移动的时期”即“6月22日至9月23日”。
3. 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例7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物体质点的水平运动方向( )
A. 在任何地方均发生偏转 B. 在极地不发生偏转
C. 在南半球自高纬向中纬运动时向东偏 D. 在北半球自低纬向中纬运动时向东偏
【答案】 D
【技巧点拨】 选项A“在赤道上不偏转”——表述绝对化;选项B“在极地偏转较大”——表述错误;选项C表述举例不当;选项D表述成立。
4. 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
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例8 澳大利亚与巴西自然地理特征相似的是( )
①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②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③都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④首都都是单一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⑤人口都集中分布在沿海 ⑥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A. ①④ B. ②⑥ C. ③⑤D. ③⑥
【答案】 B
【技巧点拨】 ①④⑤不符合自然地理特征。
(二)运用科学方法
1. 直选法(再现法)。
把记住的知识再现出来,主要考查记忆的准确性;做题时要审清题干、题支,判断与所记内容是否完全一致,切
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或只看前一两个选项。
例9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
①太阳尘埃加强将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 ②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
③耀斑的强辐射会干扰无线电通讯 ④ 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答案】 B
【技巧点拨】 要求准确记住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突出表现。
2. 排除法。
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可将选项与题干条件对照,将错误选项排除(1~3项),缩小范围,重点分析剩余选项。切忌将正确选项排除,即排除该项一定要有充分理由,自己有
100%的把握。运用此法最后要复查。
例10下列各组港口中,都属于北大西洋沿岸大港的是 ( )
①波士顿、汉堡、安特卫普②鹿特丹、圣保罗、开普敦 ③伦敦、悉尼、圣弗朗西斯科④纽约、利物浦、蒙特利尔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3. 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例11微电子工业在硅谷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
A. 环境 B. 交通 C. 知识和技术D. 军事订货
【答案】 C
【技巧点拨】 注意“主导因素”。
4. 转换法。主要用于“借用条件”的选择题。将命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与选项的关系更明确、更直接)。
例12 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 )
A.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 B. 寒流 C. 冷锋活动 D. 从南极地区漂来的浮冰
【答案】 D
【技巧点拨】 “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
5. 图解法。
利用示意图辅助解答选择题。
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例13 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日、地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 )
A. 新月 B. 上弦月 C. 满月D. 下弦月
【答案】 A
【技巧点拨】 可画图帮助建立空间概念。
二、选择题的类型
1. 正误选择题。
·题干中往往有“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这类选择题一般是基础知识测试题。·主要用排除法、筛选法、直选法等。
·解题时要注意对四个选项都要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 例14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主要位于( )
A. 干旱区 B. 半干旱区 C. 半湿润区D. 湿润区
【答案】 C
【技巧点拨】 最紧缺的地区是华北平原。
2. 最佳选择题。
·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
·主要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等。
澳大利亚为什么在东南部修建调水工程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四面临海,国土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全境年平均降水仅有47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加之气候干旱,且蒸发量大,因此又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为解决内陆的干旱缺水问题,在1949~1975年期间该国修建了第一个调水工程——雪山工程。该工程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通过大坝水库和山涧隧道网,在雪山山脉的东坡建库蓄水,将东坡斯诺伊河的一部分多余水量引向西坡的需水地区。沿途利用落差(总落差760米)发电供应首都堪培拉及墨尔本、悉尼等城市。工程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澳大利亚人视水为生命的血液,从上到下,建立了部长级理事会、社区咨询委员会与执行委员会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这些水管理机构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
部长级理事会由各个州和联邦政府的部长级官员组成,每个州出三个人,分别是水利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部长。理事会主席由联邦政府农业部长担任。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并具有绝对的权威,它所做出的决定,各州都要执行。
社区咨询委员会由各主要支流地区推举一人组成。该委员会负责反映地方意见,为部长理事会的决策提供咨询和进行评议。委员会建立以来,加强了公众与负责工程调度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MDBC)之间的联系纽带,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为开发、利用、保护水土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
执行委员会是负责工程调度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MDBC)的常设机构,主要由技术专家组成,是一常设机构,旨在贯彻部长理事会的决定,负责流域管理的日常工作。执行委员会仅40余人。他们主要依靠各个州政府的水土资源管理机构进行流域管理。各州的管理人员也相当精简,如布劳宁水库(库容16.3亿立方米),管理人员不足10名;库容30.4亿立方米的休姆水库,包括在灌区的管理人员总共才35人。
这种水管理体制既具有很高的权威,又能够使公众的意愿得以反映,办事效率也很高。
--雪山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
雪山工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是澳大利亚跨州界、跨流域水力发电和农业灌溉相互补偿调节的水库群和水电站群工程,包括7个水电站、80公里引水管道、11条共145公里压力隧洞、16座大坝、1座泵站、510公里330千伏高压网等。
从广义上讲,雪山调水工程的管理包括水源调度与供水调度。由于雪山工程供水对象全在墨累—达令河流域,而且整个系统跨越几个州,因此调度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MDBC)。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有权决定斯诺伊河向墨累河与马兰比吉河分水的流量,负责墨累河上各节制闸、各主要分水闸的调度;有权监督界河上各用水户的取水量;对水事纠纷进行调解;制定流域内有关的水资源管理条令和制度。
自布劳宁水库与休姆水库建成后,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成立了一个雪山电力公司,统管布劳宁水库和休姆水库以上(不含此二库)的各个梯级电站和水库的运行,除了按条约规定的比例将斯诺伊河的水分送给墨累河与马兰比吉河外,它的调度完全取决于电网的需要。墨累河上、中游河段是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的界河,分往南澳大利亚州的水也主要由这里通过。该委员会严格监督上游两个州各用户的引水量不得超限,保证将规定的水量送到下游的南澳大利亚州境内。
对于各用水户,不论是从河道取水,还是从渠道取水,均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证制度。管理机构直接对各用水户的取水进行计量、收费。取水许可证规定了用户平均年取水总量、用户取水设备的能力以及供水的保证程度。供水保证程度分为多个级别,低级保证率的用水户的取水完全受调度中心的控制,一般只有当较高级别的用水户得以满足,且保证河道最低流量的前提下,才向其供水;高级保证率的用水户在其水量配额与取水设备的能力范围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取水。最低保证度与最高保证度的供水水价相差40倍。管理机构正是通过这一手段,鼓励各用水户修建自己的调蓄水库,鼓励用水户蓄丰补枯。
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建成后,为更好地发挥调水工程的长久效益,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水环境。
一是严格控制农牧业用水增长。农牧业用水主要是农田灌溉与草场灌溉,耗水量大,排出的水体把农药、化肥与有机物、盐分带往下游;另外,土地的开垦增加了水土流失的危险。基于这些原因,有关州政府达成共识,不再签发新的农牧业取水许可证,并且根据斯诺伊河下游环保用水的呼声日益高涨,雪山工程跨流域调水量有可能下降的形势,准备出台大幅度提高水价的政策。管理者们深切体会到,只有提高水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灌溉技术落后,既浪费水又污染环境的被动局面。
二是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雪山工程供水系统中有诸多水库,它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保证这些蓄水工程不受淤积的威胁,联邦政府极为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他们将雪山工程的水资源区辟为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内除供游人观光外,不发展其他产业。为了保护植被,游览者只能在特定的通道上行走,这种通道实际是高于地面的小木桥。
三是全社会自觉保护水质。在澳大利亚,水质保护的重点是防止蓝藻爆发和农田污水入河。阻止蓝藻生长的有效办法是减少有机物进入水体,为此沿河岸修筑了拦截板,防止落叶、枯草被卷入水中。另外,严格禁止未经处置的污水排入河道。现在各州已把引水量与其污水处理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处理能力大的地区将会在供水方面得到优惠。
四是采取措施降低土壤盐渍化。澳大利亚地下水很丰富,估计有4400亿立方米,但可用量只有703亿立方米,其他的均含盐分很高。在灌溉农业发展起来之前,地下水埋藏很深,对环境不产生影响。随着土地的开垦,降雨直接与裸露的土表接触,大大增加了入渗水量;大规模的灌溉,也增加了地下水补给量。高盐分地下水位的上升,使得大片土地受到盐碱化威胁,树木、植被大片死亡;含盐水向河道入渗,污染水源;城市建筑物的基础以及公路路基受到化学侵蚀的严重危害。对此,政府一方面严格限制农业用水量的增加,鼓励投资更新灌溉技术,严格限制河道取水,以保证河道有足够的流量冲洗盐分。
(中国水利报)
澳大利亚水库限号(澳大利亚水库分布特点及原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澳大利亚最大水库、澳大利亚水库限号(澳大利亚水库分布特点及原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